01
濕地監測的重要性和意義
濕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作為“地球之腎”, 濕地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也是自然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生存福祉。
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建設濕地公園的迫切性和政策文件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對濕地的不合理開發使濕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愈來愈引起各國各級政府重視。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把濕地保護列入了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
2016年國辦發〔2016〕89號,將濕地保護修復成效納入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干部的考評體系,嚴明獎懲制度。
國家林業局辦公室關于印發《國家濕地公園驗收辦法(試行)[2010]191號》的通知,第六條 試點國家濕地公園的驗收內容主要包括:(四)濕地科研監測及科普宣教體系建設情況。
02
濕地監測的內容與方法
03
濕地公園生態監測總體設計
· 基于物聯網技術,研究和開發適用于濕地環境的在線自動化監測系統,主要應用在濕地土壤、水域和氣象、環境、動植物等環境中進行監測。全面加強對各類生態數據的監測,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性事件和風險的能力,提升生態監測的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水平。
· 物聯網和與云計算技術融合,云計算平臺為據采集、分析、存儲,應用服務提供虛擬化服務,提供遠程監測、遠程辦公、移動接入、智能告警、智能宣教、智慧旅游等服務。
· ——智慧濕地監測物聯網系統(智慧監測、告警、宣教及旅游)
優勢:
總體架構:
在線監測站:
04
濕地生態監測信息管理系統
告警預警:
實現水污染、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緊急事件的自動告警預警功能通過其他部門的告警聯動,它可以及時的將危害濕地的環境信息傳遞給相關人員,以便快速的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05
云服務模式
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它具有超大規模、虛擬化、可靠安全等特性。
物聯網與云計算融合
云計算為物聯網的數據采集、分析、儲存、應用提供統一的虛擬化平臺,通過互聯網相連,當數據達到很大規模時,可以為大數據分析提供數據基礎。
將物聯網數據平臺與云計算技術融合,可以提供數據采集、分析、存儲,應用服務等一整套的虛擬化解決方案,實現遠程監控、遠程辦公、移動接入、智能宣傳、智能宣教、智慧旅游等服務。云計算平臺特點:搭建快速,操作簡捷,智能管理,運行穩定,安全可靠,彈性擴展,資源共享,節約成本。
大數據方案
隨著生態監測站點的增加和時間的推移,生態監測系統的數據量將越來越大;如果各地區的生態監測平臺能夠接入統一的大數據平臺,將各監測平臺數據融合, 并建立大數據挖掘分析模型, 這將為科學研究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大量科研數據和參考,研究成果可以為各生態環境提供新技術支持和生態改進方案。
信息共享:分享濕地公園監測數據、運營管理經驗、宣教和旅游信息。
社會服務: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災害預警互動(自來水廠,農業養殖,灌溉,水污染,大氣污染,地震,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低溫,高溫,藍藻,強降水降雪,臺風,暴雨)。
科學研究:分析多區域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