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質量及在全球的地位。經過近十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從“理念普及、試點示范”邁入了“系統創新、深化應用”的新階段。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制造業仍存在產品供給對市場需求的適配性不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受到挑戰、節能減碳任務艱巨等突出問題,亟需加快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在此背景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務院國資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的指導思想、發展路徑與目標、主要任務等,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頂層設計,對加快推動智能制造發展、支撐制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落實系統觀念,構建智能制造發展生態
智能制造是一項持續演進、迭代提升的復雜系統工程,涉及內容十分豐富、領域非常廣泛。因此,推動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不能僅支持其中的某一個方面,而是要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考慮區域、行業發展實際,充分調動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校院所、金融機構等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不斷完善智能制造的發展生態。智能制造發展生態是指對智能制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各種要素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關系,包括相互依賴、復雜連接、共同演化的四個子體系,即創新體系、應用體系、供給體系和支撐體系。
緊扣智能制造發展生態的四個子體系,《規劃》提出了四大任務,系統部署了“十四五”期間我國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一是加快系統創新,完善創新網絡,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融合創新,打好關鍵核心和系統集成技術攻堅戰。二是深化推廣應用,聚焦企業、行業、區域轉型升級需要,加快建設智能制造系統,培育推廣新業態新模式。三是加強自主供給,大力發展裝備、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培育壯大智能制造新興產業。四是夯實基礎支撐,完善標準、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等發展基礎,增強發展支撐。
二、強化創新驅動,健全智能制造創新體系
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智能制造發展生態中,創新子體系主要負責提供發展動能,推動智能制造不斷向更高層級演進。提高智能制造創新能力,首先要有高效運轉、充滿活力、開放協同的創新載體,既包括企業的研發中心、檢測中心、設計中心、中試基地等研發機構,還包括大學、科研機構、供應商和技術中介等組織,為此,《規劃》提出要建設創新中心、產業化促進機構、試驗驗證平臺等載體,形成全面支撐智能制造發展的創新網絡。其次,要重點突破兩類技術:關鍵的制造技術、生產工藝等,以及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集成技術。為此,《規劃》提出要攻克基礎技術、先進工藝技術、共性技術以及工業人工智能等4種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生產過程數據集成、跨平臺跨領域業務互聯、跨企業信息交互和協同優化、系統規劃設計和仿真優化4種系統集成技術。
三、突出市場主導,完善智能制造應用體系
應用是根本目的。應用子體系負責為智能制造提供落地載體,使其從理念、技術和模式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車間、工廠和供應鏈等。完善應用子體系,一方面要加快推廣普及,把前期通過試點示范形成的經驗、模式和解決方案在企業集團、細分行業和制造業集聚區等進行大規模的復制推廣,推動制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變革。另一方面,還要鼓勵基礎條件較好的企業,加快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積極探索更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為此,《規劃》從企業、行業、區域等多個層面進行了部署。企業層面,要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推廣新模式新業態,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行業層面,要拓展行業應用,制定細分行業實施路線圖,建設行業轉型促進機構;區域層面,鼓勵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建設智能制造先行區。
四、著力補齊短板,提升智能制造供給體系
供給是核心能力。供給子體系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裝備、工業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等,是智能制造發展核心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最大短板。提升智能制造供給體系,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依托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專項資金,突破基礎零部件、核心智能裝置、關鍵工業軟件等“卡脖子”環節。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用產學研深度協同,通過產業化應用加速裝備、軟件和解決方案的研制和迭代升級。為此,《規劃》提出要突破基礎零部件和裝置、通用型智能制造裝備、專用型智能制造裝備以及融合了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新型智能制造裝備,開發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控制執行等工業軟件,打造面向典型場景和細分行業的專業化解決方案以及面向中小企業的輕量化、易維護、低成本解決方案。
五、夯實發展基礎,增強智能制造支撐體系
支撐是基本保障。除創新、應用和供給外,發展智能制造還需要基礎設施、要素供給、網絡安全、產業政策、社會文化環境、國際環境等輔助因素的保障,即支撐子體系。其中,要素供給包括人才、土地、資金等,目前制約智能制造發展的主要是人才因素,尤其缺乏既熟悉生產制造又懂ICT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基礎設施包括信息基礎設施、交通網絡、資本市場等,其中最關鍵的是網絡、算力、工業互聯網平臺等信息基礎設施。此外,還需要標準、安全等的支撐和保障。為此,《規劃》提出,要開展大規模職業培訓,推進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深化新工科建設,加快高端人才培養;要加強網絡、算力設施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要加快智能制造標準制修訂,積極推進標準國際合作;要推動密碼技術應用、網絡安全分級分類管理,探索建立數據跨境傳輸備案與監管機制,培育安全服務機構。
總體來看,《規劃》從創新、應用、供給和支撐四個方面,系統部署了“十四五”期間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任務,將有力指導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生態建設。在后續工作中,裝備中心將支撐工信部加強《規劃》宣貫,充分發揮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的智力資源優勢和高層影響力,引導各類優質資源向智能制造領域集聚,助力我國智能制造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