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城市的數字化命題再次站上風口浪尖。
圍繞智慧城市,在過往三年以來的大多數關鍵詞都是“華而不實”“紙上談兵”,即智慧城市的建設盡管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最終產生的效果卻是微乎其微。
隨著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同時也帶來其他問題,例如政務效率、交通擁堵、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安全隱患等“城市病”成為困擾各個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難題。
除了城市交通,更為“棘手”的領域是城市政務。
資料多、審批流程長、排隊等候久,是人們到政務機構辦理業務時最常遇到的情形。
在政務機構的日常事務中,涉及大量的單證、影像信息錄入,單純依靠人工操作的話,效率低、錯漏多、人力成本高昂,還會造成辦理業務的人們長時間排隊等候。
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應運而生。
由于智慧城市綜合采用了包括射頻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下一代通信技術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因此能夠有效地化解“城市病”問題。
智慧城市所帶來的技術可以使用來自聯網車輛的匯總數據來自動識別坑洼和其他惡劣的路況。數據可以與政府管理集成,以便公共工程或維護人員可以自動執行調度和工單。
這些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城市變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資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城市的精細化和智能化管理,從而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解決交通擁堵,消除安全隱患,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那么在如此熱潮之下,中國的智慧城市之路又該如何走?
首先,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是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國內經濟發展的理念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正在全面擁抱數字經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都被納入基礎設施的范疇。
另外,從經濟發展的動力上看,信息化和城鎮化是重要的推動力,這‘兩化’的交匯點,就是智慧城市。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設,在中國可以看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落實數字經濟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其次,人口規模的不同,也決定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優先考慮目標的不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化率迅速攀升,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也有越來越多的新城市出現。這樣的高速變化,給城市的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可以發現,城市之間的情況千差萬別,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也沒有模板可言。一線城市的經驗不一定適用于二三線城市,國外的經驗不一定適用于國內。
不可否認,在現階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要走出一天符合當地特色的智慧城市之路。
比如,城市智能交通系統換了一代又代,城市擁堵改善有限而居民通勤壓力愈大。
網上掛號很方便,但想要掛的號一般掛不到,到醫院看病依然是排隊2小時看病5分鐘,普及以健康為導向的衛健服務仍然任重道遠。
政務服務雖然廣泛實現在線辦理、一窗辦理、一次辦理,但各單位內部辦理作業流程與信息銜接仍然割裂與低效,各部門拍腦袋管理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矛盾仍然存在。
城市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城市,但在突然到來的疫情之下,除了用于上報疫情與開視頻會議,基本上不知有什么用,不知用什么預案,不知怎么估算與組織資源,不知如何去指揮與調度,導致所發揮作用十分有限
這些問題將智慧城市“紙上談兵”的問題逐漸擴大,同時也引出了當下智慧城市面臨的一些痛點問題:
一是重視概念炒作,輕視理念更新。
二是重視硬件投入,輕視應用開發。
三是重視數據采集,輕視平臺建設。
四是重視技術研發,輕視人文內涵。
五是重視項目建設,輕視頂層設計。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只是鋼筋水泥的堆砌,也不僅僅辦事柜臺的線上化,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有情懷、有溫度地服務社會。
智慧城市千人千解,但都指向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以人為本。
智慧城市發展之路,仍道阻且長,需上下求索。但可以預見,未來的的智慧城市將因地制宜,發展城市特色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告別“千城一面”。